华师精神:在践行与充盈之中
在109年的办学历程中,我们的学校经受过种种变革的磨励与洗礼。她在时代的风雨中演进,在历史的嬗变中新生,在建国后的曲折中前行,在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中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现实跨越,而今在科学发展中奋力超越,并于2011年底由履新的校党委书记马敏、校长杨宗凯提出新的战略决断,决心再用10年时间,力争实现“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这是我校领导班子大有作为的突出体现,也是我校师生员工所肩负的新使命。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具有109年办学历史的华师前五十年的有形之物,绝大多数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之中,至今仍令人怀念且唏嘘不已。但“往事并非如烟”,跻身于中国“百年学府”之林的我校,继承了中国历代思想文化的传统,吸纳了外来文化教育的养分,而且融合了现代文化教育的精华。我校在一个多世纪的办学过程中,为社会培养并输送了23万余名各类人才,其中有一些著名的革命志士、国家精英、社会栋梁;有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企业家,有人数众多、终身辛劳在教育战线的平凡“园丁”,有一大批教书育人有突出成就的特级教师;我校有数以千计的学术专著,高水平教材;发表了数以万计的学术论文,还有科技方面的发明创造、文史哲方面的理论创新。除此以外,特别值得我们自豪的是历经百年,我们造就了一所国家重点师范院校、一份无形资产——华中师范大学品牌,积累了一宗珍贵财富——“华师精神”。它概括了华师的“世纪华章”,展示了华师的优良传统。
2003年百年校庆时,经过一代代华师人含辛茹苦,殚精竭虑,日积月累,不断传承而逐渐形成的“华师精神”,在充分讨论、集思广益取得共识的基础上,提炼凝结为“忠诚博雅、朴实刚毅”八个字。从此这八个字就定格在桂子山校园,也深入到校内外、海内外华师的每一个学子和广大校友心中。大家众口一词、同心相应,把“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视为一种有形的规范和无形的魅力,凡是华师的学子和校友都从中无不感受到与自己的一种情感上的维系与观照,从学缘上寻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思想源泉与学识依托。
“华师精神”已经载于百年学府的史册,成为华师辉煌业绩的一种标记,成为一代代华师人共同铸造的校魂,一盏永不熄灭的心灯。
人类社会进入了21世纪。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学校科学发展。我们的“华师精神”也在与时俱进,广大师生正在用自己的言行不断为她补充增添新的内容。“华师精神”有自己丰富的内涵。它除了包含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广博高雅的人文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为人师表的重德精神,立德树人的育才精神,海纳百川的兼容精神之外,还有全面发展的博学精神,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温暖人心的博爱精神等等。作为百年老校、知名高校,我们的“华师精神”应该在传扬中有所发展、在继承中有所前进,在开拓中有所充盈,在学习中有所借鉴。为此,我校用“三博”拓展与充盈进入了21世纪的“华师精神”;用“三博”引领我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引领我校在华师的第二个百年续写辉煌。“三博”即博学、博爱、博雅。“博学”是认知的丰富,学识的深厚。“博爱”是宽广的胸怀,无私的奉献。“博雅”是气质的高雅,语言的文雅,举止的优雅。
“三博”理念显示华师教育思想与大学文化的独自特点,又能展现长期以来,我校所融合的中国古今教育思想的精华、所吸纳的国外教育理念的养分,也为我校与时俱进,在第二个百年拓展华师精神创造空间。
在2011年创建“全国文明单位”中,我校举全校之力,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领导率先垂范、师生人人参与;兴博学之风,献博爱之心,做博雅之人。创建文明桂子山,争做“三博”华师人蔚然成风,并于2011年底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上荣膺“全国文明单位”这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最高荣誉称号。
近些年来,华师先进人物不断涌现,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这些先进人物及其事迹用他们各自的光彩诠释着具有时代特色的“华师精神”。如中文专业校友汪金权被称颂为“大别山的师魂”,他长期扎根在湖北蕲春,坚守大别山区,无怨无悔、教书育人;历史专业校友梁达松扎根云南永仁山区,如同边疆山野中的一株劲草,用豁达的人生献身于边疆教育事业,用华师精神铸就了对人民的忠诚。还有城环学院的“轮椅教授”刘盛佳,校后勤集团的“贴心大叔”魏友阶、圣兵爱心社、心心火义教之家等先进典型如同一盏盏明灯,在桂子山大放异彩,他们的事迹和所体现的“华师精神”正在感动华师、也在感动中国。华师典型群星璀灿、华师精神熠熠生辉!
我们深信,具有百年优良传统的华中师大,在努力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奋进中,一定会进一步践行并充盈“华师精神”,在实现追求崇高,彰显卓越的办学目标中,立足现实,放眼世界,面向未来,不辱使命,再创新业绩,再现新辉煌!

上一篇: 难忘的长沙之行
下一篇: 陈明香校友的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