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头山之变
1952年11月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拨武昌喻家山以北6000亩土地,给华中高等师范学校作为学校建设用地。
武汉市政府调拨以武昌猪头山为腹地,连接珞狮路,东至卓刀泉,北抵珞瑜大道,南跨龙家湾、陈家湾至南湖滩头的成片土地给学院。
至此,从昙华林迁出。梦醒昙华林。
1953年底,学院重新勾勒了发展蓝图:计划院本部、工农速成中学、附属中学分别建筑,各成独立单元。拟兴建院本部教学行政区建筑13栋,学生生活区建筑30栋,教工生活区建筑80余栋,主要建筑采用民族风格。
根据我校校史馆《百年校史》一书中提到,在迁入新址的三年之后,1956年夏秋之交,新校园已初显端倪。纯校舍面积已增至66267平方米,为初期校舍面积的4.7倍。
具体地说,新校园已矗立起富有民族特色的教学楼3栋(即1、2、3号教学楼)、学生宿舍6栋、食堂3栋,在建的教学大楼2栋(即4、5号教学大楼)、学生宿舍3栋、教职工住宅2栋、教工单身宿舍、暖房、教学工厂、运动场等,也都在按期施工。
而校史中提到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教学楼1、2、3号楼即为历史文化学院、文学院和外国语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和文学院两栋屋顶支架为三角形结构,屋檐四角角度约为30到45度,最大夹角处还嵌有三角硬木,建筑设计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此外,门楣、窗间、窗台等细部的中国古典花纹也很考究,尽显简洁大方之美。
历史文化学院姚伟均教授青年时代毕业于我校,“华师建校初期的建筑还是基本保持了当年原貌,保持了华师50多年的记忆。”
然而对于这些建筑的最初设计者,在学校和老师间均存在误解。一直以来,西区宿舍的设计被认为出自梁思成之手,姚伟均纠正了这一说法,并非梁思成设计,只是仿梁思成风格。与武大的由美国著名建筑师和华科由两位中国建筑界泰斗设计不同的是,华师早期的建筑群并非由名师主持设计。
在今年1月22日,章开沅老校长的一篇题为《华师早期建筑群的主要设计者——怀念亡友何浣芬》一文中,我们可以曲折的找到华师早期建筑群设计者的名字。
章开沅在华师档案馆找到了华师早期建筑群的原始设计图纸,右下方落款为中南设计院第二室,主任工程师是王秉忱。而章开沅肯定的写道:“我可以肯定是何浣芬,这是她亲口对我说的。”
章老提到何浣芬是当时王秉忱的得力助手,当时武汉地区两所高校华师与华工的新校区建设设计图纸理由王秉忱签字负责。但是,负责人不等于处处都由自己动手,那么多大型工程的设计。所以章老根据现有文献及口述史料推断,华师、华工两楼的早期建筑,很多是由王秉忱负责做总体设计,而其中部分建筑则是由何浣芬具体设计并制图并用自己亲身与何的交情证实何对华师早期建筑的贡献。
上世纪五十年代建校初期,几近荒芜且多乱葬岗的猪头山也被戏称为“鬼子山”,我校校园管理中心园艺师傅李振回忆道,“我们学校之前荒野一片,就是从70年代开始,教学楼的陆续建成后,配以桂花树,”他清晰地记得,他没有统计过自己经手种过多少棵树,但不可否认的是,经过辛勤园丁们的细致规划和栽种,“鬼子山”成功的转型成为“桂子山”。
因为建筑的独到设计,因为桂花的满园,桂子山开始形成她独特的韵味。

上一篇: 昙华林之梦
下一篇: 桂子山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