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子山——我学术成长的摇篮
1955年,我从鄂北山区的小县城均县来到武汉华中师范学院就读中文系。对于一个连电灯和自来水都没有见过的山城小伙,这个九省通衢的大都会是多么新鲜。但是满怀学习知识渴望的我,不是来欣赏大城市风光的,而是中文系那些名教授的课深深地吸引着我。系主任方步嬴教授讲起元曲和关汉卿低咏高唱,如醉如痴;石声淮教授上课一会用古韵高咏屈原的楚辞,一会对我们喊着“孩子们”;高庆赐教授以打机枪的语速讲现代汉语,口里一讲毕,板书刚好写完;杨潜斋教授讲课时说:我站在讲台你们就记,我离开讲台你们就不记,但他常常站错地方;许清波教授虽然个头矮小,但讲现代文学时声音特别尖细而高亢;谢善继教授讲唐诗摇头晃脑,十分投入;熊庚圃教授讲写作课丝丝入扣,王仁载老师上写作课时对我写的一篇童话大加赞赏;胡雪教授讲外国文学,慢条斯理,如烹小鲜。我们还有幸聆听了原华中大学校长、著名哲学家韦卓民教授的逻辑学,先生声若洪钟,气度轩昂,讲课时却幽默风趣,且善于奖掖学生,我在面试时就受到过先生的褒奖。教授们以他们丰厚的学养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以他们对教育工作的热情感染着我们忠诚,以他们高尚脱俗的人格影响着我们灵魂。正是在那较为平静的两年,他们的教学为我们将来做学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虽然全都驾鹤仙去,但我们怎能忘记他们的恩泽和教诲!
但是随接踵而至的政治运动使我们告别了知识的追求。1958年我提前毕业后分配到校报工作。在编辑之余,我从没有忘记自己的专业,经常动笔写一些文学评论文章。在编辑岗位,我结合工作,研究了新闻、通讯、报告文学的写作。“文革”期间,1971年我在隔离审查中,看到一张《参考消息》,头版大标题《毛主席同斯诺谈话引起国际巨大反响》吸引了我。从此我就收集有关斯诺的图书和资料,开始了对美国记者、报告文学家斯诺《西行漫记》的研究。粉碎“四人帮”后,大学校园恢复了教学和学术活动,我也调回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1980年,在作家黄钢的倡议下,在武汉师范学院(现湖北大学)召开了“全国报告文学创作讨论会”。我代表华师作了《报告文学——新型的独立的文学样式》,引起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由此开始了我报告文学研究的旅程。.
上世纪80年代,全国科学大会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拂祖国大地,吹拂十年冰冻的科学教育园地,吹拂全国高校校园。在此前后,邓公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掀掉了强加在知识分子头上的“两个估计”。即“四人帮”1971年炮制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诬蔑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大多数教师“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1977年8月8日邓公就在科学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向是红线。应当肯定,十七年中,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特别是教育工作者,他们的劳动更辛苦,………如果对十七年不作这样的估计,就无法解释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了。”9月19日,邓公更鲜明地说:“‘两个估计’是不符合实际的,怎么能把几百万、上千万知识分子一棍子打死呢?”一语石破天惊,玉宇澄清,真理昭然,万民归心。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读小学时,被赞为“祖国的花朵”;读中学时,被认为是“祖国的未来”;读大学时,被誉为“祖国的栋梁”。为什么“文革”中被说成是“复辟资本主义的社会基础”,成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呢?我们多么期盼破除阴霾重现光明啊!1978年邓公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气度高屋建瓴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邓公一席讲话,获得全场19次雷鸣般的掌声。从此“科学的春天”降临神州大地,广大知识分子第二次获得精神解放。
那是一个激情飞扬、壮志凌云的岁月,我作为全国知识分子的一员,那种获得重新解放的心情是今天的青年无法感受和领悟的。只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用当时的话说,就是“甩开膀子大干”,要为社会主义祖国贡献力量。这个时候,钻研教学,开展科研,发表论文,撰写著作,再也不担心被说成是“名利思想”、“白专道路”;同国外同行、友人联系,再也不怕被扣上“里通外国”的“间谍”帽子了。1980年,我正担任中文系写作教研室副主任,为了开拓写作教学、科研的空间,我依据自己的兴趣和多年积累,便选定散文、报告文学作为科研方向。
1980年,我在北京参加了[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的筹备工作,并报教育部核准。同时,中南分会在我校成立,由作家碧野任会长,副校长杨平任副会长,我任秘书长。当时筹划的第一个学术活动就是1982年召开“纪念著名报告文学家斯诺逝世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经校领导同意后,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协主席、著名外交家王炳南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行文批准,同意“纪念斯诺学术研讨会”2月28日在我校举行。省委领导陈丕显、李夫全和斯诺夫人洛伊丝参加大会。
陈丕显、李夫全和斯诺夫人洛伊丝
尹均生陪同斯诺夫人参观校园
埃德加·斯诺是活跃于20世纪的美国新闻记者,1936年6月冒险进入陕北保安,采访毛泽东,写出了轰动世界的报告文学《红星照耀中国》(中文译本为《西行漫记》),是第一个向西方介绍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人物的报告文学家。上海最早出版中文译本后,立即吸引了广大读者,众多追求进步的知识青年读了《西行漫记》,朝圣般奔赴陕北参加革命,不少人成了中国革命的栋梁之材。但“文革”期间,“四人帮”极左肆虐神州,害怕真理,竟不准《西行漫记》出版发行。我们的学术讨论会不仅是研讨这部优秀报告文学,而且有拨乱反正、批判“四人帮”极左、恢复优良革命传统的积极意义,因此吸引了全国许多大学研究者的注意。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学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以及西北大学、河南大学、广西师大、湖南师大、厦门大学十个省市的数十名学者以及武汉地区的新闻记者齐聚桂子山,徐迟、碧野、黄钢、曾卓、李蕤等作家也共襄盛会。
这次会议后,经刘若曾院长批准,我校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斯诺研究中心”,我是中心负责人。我们这个学术团队,由此开展了30多年的斯诺研究,并在全国高校首开“国际报告文学研究”课程,培养研究生。此后30多年来,我又多次主办全国或国际斯诺学术研讨会,如1984年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合办的“史沫特莱在中国”学术研讨会;1992年在我校举办的“纪念斯诺逝世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1997年的“纪念《西行漫记》发表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2003年参与中央电视台制作《斯诺夫妇与中国》电视专题片(英语版),在CCTV 9频道向欧美播出;2005年与福州大学合办的“纪念斯诺诞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些学术活动扩大了我校的学术影响。
我本人出版的学术研究成果出版18种,如《写作学概论》、《新闻体裁写作》、《国际报告文学研究》、《斯诺》评传、《斯诺怎样写作》、《纪念史沫特莱》、《20世纪永恒的红星》、《中外名记者眼中的延安解放区》、《文苑萍踪》、《国际报告文学的源起与发展》、《中外名记者及其新闻风格》、《斯诺夫妇与中国》等。有的著作被国家图书馆列为“国家特色资源图书”,有的发行到国外,有的是大陆和台湾地区博士论文参考文献。此外,还参与800万字19卷大型《中国报告文学丛书》的编篡工作;我组织教研室和中南地区高校合编《写作概论》,发行60余万册,我主编的《写作学概论》再版多次,并主编《中国写作学大辞典》等。这些著作和论文有的是大学专业课教材,有的获得优秀图书奖。我曾受教育部委托,主办了“全国写作课教师进修班”,主持全国卫星教学《写作与作文评改》,向全国及东南亚地区播放。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我同美国斯诺基金会、日本报告文学学会、美国亚历桑那州立大学、加尼福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关岛大学、日本千叶商科大学、津田塾女子大学的教授、学者、学生进行过交流,互赠研究成果。还应邀在西北大学、湖南师大、广西师大、福州大学、西南师大、内蒙古师范大学及武汉多所高校进行“斯诺研究”等学术报告或讲座,受到青年学生的热烈欢迎。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的学术研究得到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注,给予热情鼓励。前国务院副总理、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会长黄华1996年致信湖北省长蒋祝平说:“武汉在宣传斯诺和海伦斯诺方面,一向坚持不懈,工作相当出色。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尹均生十多年来倾注大量精力于此项事业,孜孜不倦,我对他深感敬佩。”学术界也给予了积极评价,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中国斯诺研究中心主任王学珍同志说:武汉的斯诺研讨会“主要工作是您和您领导的研究中心做的,你们自1982年以来已出版8部(研究)著作,更重要的是您亲自培养硕士研究生,这将使斯诺研究后继有人。”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林非先生说:“尹均生教授对于国际报告文学的研究确实是在这个充满巨大生命力和发挥广泛社会效应的领域中间作出了全面而又深入的建树”。“中国知网”资料评述说:“尹均生教授以近30年的努力,在中国开展埃德加·斯诺及其《红星照耀中国》的学术研究”,“尹均生将国际报告文学的研究带入学院、带进课堂,将其纳入新闻与文学的视野,纳入世界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的格局。”现任副校长李向农教授鼓励说:“您30年如一日,开拓创新,立德树人,事迹感人。”由于斯诺研究和国际报告文学的成绩,1993年我成为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认定我是现当代文学博士点散文、报告文学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1999年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湖北出版名人”荣誉称号。2010年,湖北省大型时政刊物《今日湖北》刊登长篇通讯:《为美国斯诺“平反”的中国推手——记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尹均生》,2011年文学院主办的《文学教育》刊登梁志群副教授写的《国际报告文学学科奠基人尹均生教授》,2012年,《国际报告文学的源起与发展》荣获“全国首届报告文学理论批评奖优秀奖”。2013年3月18日《湖北日报》刊登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樊星教授写的《充满阳光和活力的学者》,介绍了我的学术历程。“中国作家网”、“中国日报网”、“湖北教育权威信息发布网”、“华大在线”等大型网站全文转载。我的个人业绩被载入《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家辞典》(英文版)、《中国写作理论家》等国内外辞书。
我在桂子山生活了58年,30多年学术研究的路似乎并不漫长,但我的根始终扎在文化底蕴丰厚、学术大师如林而又钟灵毓秀的桂子山上,我个人取得的成绩也只是沧海一粟,但我由此认识到,这几十年能取得一定的学术成果,是我们的老师的知识哺育和人格熏陶,得力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和煦春风,邓小平同志倡导的开明的知识分子政策,党所营造的良好而宽松的学术环境,以及学校党政领导的大力扶持,家人的理解和帮助,才可能使这一切成为现实。这就是我学术成长之旅最深切的体会。
2013年3月22日于桂子山
作者:尹均生,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出版社原总编辑。
联系电话;67866109 电子邮箱:yinjunsheng55@vip.sina.com
通讯地址:华中师范大学北区18栋101号
尹均生 :
湖北省丹江口市人,1958年毕业于华中师院中文系,1988年为华中师大文学院教授。曾任校出版社总编辑。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理事, 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报顾问。长期从事写作学科教学及报告文学理论研究和评论,尤其对国际报告文学研究居全国领先地位。1983年出版建国后第一本报告文学理论专著《报告文学纵横谈》,先后出版专著6种,编撰文集8种,发表论文140篇,计300万字,不少论文被国内权威杂志全文刊载或引用,多次接待美国学者,主持或参加研究斯诺的国际学术会议。主要著作有《国际报告文学研究》、《斯诺》评传、《写作学概论》、《20世纪永恒的红星》等,主编《中国写作学大辞典》。录入《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家大辞典》(英文版)《国际知识分子名人录》。

上一篇: 充满阳光和活力的学者
下一篇: 昙华林之梦